医械并购不减 跨学科合作加速进口替代
编辑:慈贝生物 来源:互联转载 阅读次数:1454 发布日期:2013/10/15
“像我们这样的小型公司,开始是做好产业,上市后就需要‘两条腿走路’,在做好产业的同时运用资本力量开展项目引进和并购,而且一定会选择国内医械行业某个细分领域中的一流企业或产品。”日前,在由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4届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与科技金融论坛上,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副总经理周利军如是表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我国医械产业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取得了一定突破,城镇化、老龄化以及新医改带来的巨大市场前景,使中国医械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该领域的并购交易案例也不断涌现,PE、VC及手握重金的医械上市公司都是并购的生力军,但在选择标的时则各有考量。
锁定稀缺性价值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不少与会人士看来,目前中国在医疗大型设备上较难突破。“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微创、无创、高值耗材领域,并且需要的是首仿的这三类产品。”君联资本投资副总裁周瑔认为,首仿产品具备先发优势,如果本土企业能对国外最新技术进行符合地域特点的创新模仿是很好的,同时,三类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不易仿制。
周瑔进一步指出,其在医疗方面的投资主题是“稀缺性”,标的企业必须在某个细分领域要么唯一,要么第一,起码也是第一军团。比如药物支架,已有上海微创、乐普医疗和山东吉威3家,后来的企业市场空间会相对有限。而在中信资本看来,技术和渠道非常关键。中信资本董事赵彦认为,国内外在创新能力上依然存在差距,但本土企业在进口替代中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过去两年,我们非常关注高值耗材和小型医疗设备的进口替代机会,从方向上,我们更看好微创治疗、精确的病理诊断以及个性化医疗、远程医疗。”
投资人关注的是技术和发展前景,企业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同时,还会考量与自身的业务能否产生协同效应。
冠昊生物是一家从事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上市公司,周利军告诉记者,公司现在主要在以动物组织为原料的新型生物材料基础上开发新型医用植入器械产品。“除了在本身的技术优势领域加大发展外,我们对细胞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十分期待。”据悉,他们已关注到美国三四十家相关公司,但由于干细胞领域的相关政策尚不明朗,企业正在寻找合适的新技术引进。
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副总经理黎晓明则表示,他们的主营业务为传统的医疗监护设备,目前移动互联这块包括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监测病人的生理参数、帮助病人或医生管理疾病。“我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很关注,正继续寻找投资机会。”
三方合作满足临床
在医械行业成为投资热点的同时,很多投资人也开始感慨“值得投资的创新项目越来越少”。
医疗器械作为技术性很强的跨行业领域,本身具有研发上市周期长、门槛高的特点,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产品的竞争力与发展前景。周瑔表示,医械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以心脏支架为例,从裸支架到药物支架再到下一个可能是可降解支架,“中国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的阶段都走一遍,需要跨越式创新。投资人也需要有前瞻性的投资眼光,把盯住国际上最新技术潮流作为选择研发的方向。”
谈及医械创新,波士顿科学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王欣表示,医械行业与单纯的药品行业有很大区别,更多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产业,应该是工程师、医生和资本的三方合作。
“中国医械行业有很多资本投资者,创新乏力更多地表现为技术人才的缺乏。”王欣强调,如能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中国医械有能力走向全球。
实际上,国外很多创新技术的成功正是工程师与医生的结合,而国内很多医械企业是从代理商起家,也有少数企业创始人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但本土企业中有医生背景的研发人员甚少。
“医械的研发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赵彦指出,如果是工程师出身的创业人员,他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以技术为主的观念,研发时可能更多考虑产品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而具有专业医学临床背景的人会从综合实用性、产品费用两方面来考量产品。所以,临床医生参与到医械企业的发展中,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会的投资界人士均表示,如果医械企业的研发团队中有临床医学背景的人才,将更受青睐。然而,与国内类似,国外的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再创业的也非常少。
周瑔举例,德国有两位外科医生有很好的Idea,找到风险基金合作,医生不用参与企业运营,可以继续当医生,但他们的想法在创新产品中能得以体现,并拿到了医疗器械CE认证(欧盟的产品安全认证)。他建议,企业在研发中多与临床医生沟通,研发出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医械行业更多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产业,应该是工程师、医生和资本的三方合作。